首页 公司概况 检测项目 标准法规 监测须知 成功案例 委托书下载收费标准 联系我们
 
检测资质
检测项目
联系方式

点击咨询客服一 1533842212
点击咨询客服六 2489771526

微信号:13328401597
            13306009594
厦门市厦环环境监测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0592-5760812  小尤
        0592-5717675  小赖
        13328320036  小真
        13328780527  小丘
        13306057517  小吴
微信公众号

厦门市200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2/1/12

厦门市

200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2008年3月


 

 

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7年,厦门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厦门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持续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四个加强”、“四个破解”取得明显成效,园博园、五缘湾、湖边水库、环东海域等片区相继开发,社会保障性住房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厦门成功召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国际海洋周和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永久落户厦门,厦门位列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第二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民生与环境优化的完美结合。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75亿元,增长16.1%;工业总产值2837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亿元,增长40.1%;财政总收入348.4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86.5亿元,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37元,分别增长16.2%和11.2%;常住人口243万人。

1.2  环境保护

2007年是厦门市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奋进的一年,全市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全面提高和改善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以新思维、新高度、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这一年里,厦门市认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做了扎实的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全市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下,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得到改善和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3.9%;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4.995万吨、5.302万吨,比2006年削减6.98%、24.25%,实现“双下降”,减排绩效评分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准备阶段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福建省的质量核查,成为全国全省的先进典型;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是执行新修订的《“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的第一年,经厦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考核,自评分为94.34分(总分98分);在“城考”15项指标中(总共16项指标,1项暂不考核),得满分的指标有12项,其中:环境质量4项、污染控制4项、环境建设3项、环境管理1项。

厦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汇总表(2007年)

 

备注:根据《“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的要求,API指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以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按环保部认证的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计算(其中空气质量相关数据是按鼓浪屿、大生里、湖里三个点位进行统计)。


环境空气

 

2007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45%,与2006年相比基本不变。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但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NO2)浓度增长趋势有所遏制;下半年二氧化硫(SO2)同比下降26.4%,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发挥成效,但酸雨污染仍然严重。

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7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105天,良的天数为258天,轻微污染的天数为2天,空气质量优级率为28.8%,空气质量劣于优的天气中首要污染物为PM10的比例为100%。与2006年相比,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下降了1.6%,轻微污染天数减少了4天(图1)。

 

1  20062007年厦门市日API级别分布图

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  2007年三种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为:二氧化硫0.028mg/m3、二氧化氮0.048mg/m3、可吸入颗粒物0.073mg/m3,三种污染物浓度都可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基本不变;2003年以来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上升趋势有所遏制,特别是二氧化氮浓度。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时间分布呈冬、春两季污染程度相对较高,而夏、秋两季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特征。

各监测点位空气质量现状   在四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鼓浪屿、大生里、湖里、洪文)与三个市控点(集美、同安、海沧)中,湖里空气质量最差,鼓浪屿空气质量最好;大生里二氧化硫浓度最高,鼓浪屿、湖里二氧化硫浓度最低;湖里二氧化氮浓度最高,海沧二氧化氮浓度最低;湖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高,鼓浪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低。

图2 2000~2007年厦门市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比较

2  2007年各监控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统计

站位

SO2(mg/m3

NO2(mg/m3

PM10(mg/m3

综合污染指数

鼓浪屿

0.025

0.040

0.062

1.54

大生里

0.034

0.049

0.073

1.91

湖里

0.025

0.058

0.088

2.02

洪文

0.029

0.044

0.072

1.75

集美

0.033

0.047

0.071

1.85

同安

0.029

0.033

0.071

1.61

海沧

0.030

0.032

0.083

1.73

全市

0.028

0.048

0.073

1.80

备注:各点位综合污染指数是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计算得出。

大气降水  2007年厦门全市降雨pH范围为3.69~7.37,pH加权平均值为4.58,酸雨发生率为76.0%,降雨总离子浓度平均值为250μeq/L。与2006年相比,厦门全市降雨pH加权平均值略有下降, 酸雨发生率略有下降,但酸雨污染仍然严重。


3  19992007年厦门市酸雨发生率与pH加权平均值比较

 

废气排放(环境统计)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655.62亿标立米,比上年的575.89亿标立方米增加了13.85%,其中燃料燃烧排放废气量410.83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244.8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43.1%。

2007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5.3023万吨,比2006年减少了24.25%。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2101万吨,比2006年减少了24.46%;2007年全市烟尘排放量为0.417万吨,比2006年减少了66.6%;2007年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447.8吨,比2006年减少了20.5%。

污染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是影响厦门市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关键因素,灰霾天气大幅增加,风向、风速、降雨及低空逆温层等气象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厦门市空气质量状况。

2、近年来,厦门市大规模基本建设的施工扬尘、机动车大幅度增长所排放的尾气及引起的道路扬尘等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拥堵的交通状况和未及时淘汰的超标车辆也是导致二氧化氮浓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3、实施二氧化硫减排工作是下半年二氧化硫浓度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2007年5月起,嵩屿电厂、腾龙特种树脂公司等二氧化硫重点减排企业的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厦门电厂6月起停产,全年同比去年减排二氧化硫24.25%。

4、嵩屿电厂进行烟气脱硝治理和更新高排放标准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使二氧化氮浓度在下半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措施与行动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效果良好  为改善厦门市空气质量,继续采取了“人工增雨降尘、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推行简易机扫、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实施污染治理代执行制度”等综合手段来扼制空气质量下降,2007年已更新和新增的2604辆出租车,全部采用双燃料(汽油/液化石油气)国III排放车型;公交集团共报废443辆高排放的老旧公交车,更新378辆达到国III排放标准的公交车,机动车排气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抓住重点工业污染源,有效实施二氧化硫减排工作  重点推进“燃煤电厂和热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程的实施;加强对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二氧化硫减排工程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比去年减排二氧化硫1.70万吨。

建设餐饮集中区,油烟扰民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油烟污染一直是市民投诉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厦门市始终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集中经营、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餐饮业集中区建设。2007年全市新增餐饮业集中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效地缓解了餐饮娱乐业扰民现象,全市油烟污染投诉率比去年大幅下降。

 


水环境

 

2007年厦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厦门海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呈现富营养化,主要超标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

状况

饮用水源  厦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北溪引水、石兜-坂头水库和汀溪水库。2007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  杏林湾水库水质为Ⅳ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总磷,与2006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同安东西溪经过三年的整治,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总体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九龙江河口  九龙江河口水质符合Ⅲ类水质,但仍有溶解氧、石油类、氨氮及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出现超标。与2006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近岸海域  厦门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仍为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其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643mg/L和0.028mg/L(按各海区面积加权平均),与去年比较,无机氮浓度下降30.1%,活性磷酸盐浓度上升7.7%;各海区无机氮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率在20~40%之间,同安湾下降率最高为40%,西海域北部海区及九龙江入海口下降率最低为20%。各海区无机氮浓度均超过海水水质四类标准,为劣四类海水。与2006年比较,海域水质类别基本不变。

筼筜湖   筼筜湖水质类别仍为劣四类海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依然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2006年相比,水体水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

马銮湾   马銮湾水质类别为劣四类水质,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2006年相比,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浓度均有所下降,水质有所好转。

海滨浴场  2007年厦门市8个海滨浴场水质状况:黄厝浴场(华天学院、椰风寨外浴场和一国两制外浴场)、鼓浪屿浴场(鼓浪屿别墅美华浴场、港仔后菽庄花园外浴场、艺术学校-水产研究所外浴场)及公主园海鲜酒店外浴场的海水水质良好,适宜游泳;厦大浴场水质一般。

废水排放(环境统计)  2007年全市废水排放量2.135亿吨,比2006年增加1069万吨,增幅达到5.3%。 其中工业废水4314万吨,生活污水17040万吨。全市COD排放量4.995万吨,比2006年的5.37万吨减少了0.375万吨,减幅达6.98%;其中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612万吨,比2006年减少0.208万吨,减少了4.32%。

措施与行动

深化治理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制定和调整了《厦门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完成了《厦门市镇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启动重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边界界碑设置和保护性设施建设,深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拆除了重点饮用水源违章建筑;积极推进坂头水库许庄搬迁,普及汀溪水库生猪养殖生态型零排放模式,启动了坂头水库、汀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全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开展九龙江流域 “三联合”(联合巡查、联合监测、联合治理)行动,加强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交接断面排污总量控制责任制试点工作;全力推进北溪引水和坂头水库右干渠、同安西源引水部分渠段明渠改暗涵工程的实施,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筼筜湖污染整治,使筼筜湖水环境有较大改善和提高。

提倡中水回用,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评估机制,全面实施《厦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在废水深度处理再利用和“零排放”以及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9%。瑞景公园生活小区、杏林金海湾、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均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回用零排放目标。狐尾山污水上山扩建工程、石渭头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一期工程(总投资3299万元,供水规模为2.4万吨/日,绿化浇地面积739公顷,供水管道总长为67公里)竣工,大大削减了排入海域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污水资源化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山体贫瘠化”的矛盾及园林绿地行道树的需水找到了新路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准开始实施,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和节能、节水等项目基本完成。

全面突击,完成海上漂浮垃圾调查和治理。按照省政府要求,与漳州市联合对九龙江(漳州段)流域5个县(区、市)21个乡镇的3条主干河流和156条内河垃圾产生状况进行了“拉网式”调查,为治理海上漂浮垃圾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为解决“海漂垃圾”污染问题,建立了由辖区政府和建设部门、环卫部门分工负责的海上垃圾清理责任制,并建立了包括近岸海域、内陆水域和河段漂浮垃圾的长效保洁工作的检查、监督、考评机制,当年共收集海漂垃圾3379.28吨,有效减少了海域漂浮垃圾,减轻了厦金海域污染。


声环境

 

2007年厦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属轻度污染,其平均等效声级为55.8dB;2007年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属较好级别,其平均等效声级为67.8dB。

状况

区域环境噪声  2007年全市昼夜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LAeq)为55.8dB,91.4%的测点分布在50.1~60.0dB之间,属轻度污染。与2006年相比,厦门市的区域噪声污染程度趋于稳定(2006年为56.2dB)。

交通噪声  2007年厦门市25条道路的昼间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8dB,主要分布在60.1~70.0dB之间,超过70.0dB路段占监测道路总长度的7.92%。

功能区噪声  2007年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统计显示:居民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功能区噪声达标;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不达标(昼间、夜间均不达标)。与2006年同期相比,居民文教区(昼间、夜间)、混合区(夜间)、工业区(昼间、夜间)、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夜间)噪声区域稳定,混合区(昼间)噪声污染有所加重。

措施与行动

中、高考期间,全市环保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497人次,受理并处理投诉362件,检查企业(或噪声源)949家次,查处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或噪声源)87家,发放《关于中高考期间严格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通告》1510份,有效地制止了各类污染源的噪声扰民现象。


固体废物

 

2007年厦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25%,比2006年减少了2.11%;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61%。

状况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统计)  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7.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64.4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20.2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52.94%,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1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8.03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273%;工业固废排放量为0.01万吨,比2006年减少了50.0%;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为3.48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84%,贮存量主要分布在火力发电业(占94.05%)。

产生的固体废物的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产生量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业(占61.13%)、合成纤维单(聚合)体的制造业(占17.06% )、平板玻璃制造业(占4.835%)。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前5名的工业企业是: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腾龙特种树脂(厦门)有限公司、厦门瑞新热电有限公司、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集美)、福建省厦门电厂。

危险废物(环境统计)  2007年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12436.48吨,危险废物产生量比2006年的8631.36吨,增加了44.1%;其中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4185.02吨,处置量为8251.46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主要集中在毛染整精加工业(占31.68%)、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业(占14.27%)、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占9.18%)等行业。

2007年,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1184.8吨,集中焚烧处理量1184.8吨,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生活垃圾  2007年全市垃圾产生量83.18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80.36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6.61%。

措施与行动

强化了危险废物产生处置等环节环保监督管理,查处危险废物转移处置违法行为。开展工业固体废物专项调查。对全市751家企业的固废产生、利用、处置及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生态环境

 

厦门地处南亚热带近海河口港湾区,具有河口、港湾、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95平方公里,覆盖率27.55%。建成区绿化覆盖总面积65.4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36.34%。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状况

自然保护区  厦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水源保护区3个(石兜—坂头水库水源保护区、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龙江北溪厦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制镇水源保护区1个(新圩镇古宅水库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3个(小坪森林公园、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厦门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香山风景名胜区、北辰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525.95 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27.55%。

园林绿化  园博园、植物园和忠仑公园以及生态景观道路等建设进一步扩展。2007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了180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公园43个,占地总面积达17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含暂住人口)为15.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541公顷,覆盖率为36.34%。

措施与行动

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恢复水域生态功能。深入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养殖退出、滩涂清淤、吹填造地、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溪河流域整治、旅游休闲岸线美化”等六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吹填量的82%。五缘湾滩涂清淤整治全部完成,通过打开全长1.3公里的钟宅老海堤,开挖土方60.4万方,实现了内外湾水体的交换,最终实现退湾还海。湖边水库片区综合整治有力推进,环水库50到100米范围内的房屋拆迁、清淤、截污和护岸等工程完工,清淤和土方挖掘总量达130万立方米,护岸挡墙和库区截污箱涵保证了入库污水的有效截流。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巩固岛内生猪禁养,继续引导岛外养殖业科学规范发展,完成了《厦门市规模化畜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和各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和养殖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海沧区生猪养殖清退工作;深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发酵式生态型零排放普及率和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3%和100%。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厦门市重点治理城镇周边和水库附近的裸露山体,已完成裸露山体平台治理30处,治理面积10.57万平方米,种植树木和爬山虎108074棵,回填客土77021立方米,干砌土墙825立方米。

落实方案,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普查工作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和福建省环保局的要求,厦门市成立了土壤污染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并实施了《厦门市土壤污染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土壤污染普查工作经费,其中:工作经费98万元、仪器设备500万元、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经费200万元。完成了全市土壤背景点调查,确定土壤调查点位设置等前期准备工作。

全面推进,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一是启动了翔安区内厝镇、同安区汀溪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完成了基础资料调查,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编制了规划。二是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完成了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农村小康环保计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广泛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文明生态村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全市新创建12个绿色社区、33所绿色学校,培育12个文明生态村,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工作。

加大投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和保护区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保护区科研活动,探索红树林栽培和种植技术;严格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加强了保护区管理,开展了保护区外来入侵及有害物种的清除工作。

 


环境管理

 

环境法制

随着厦门市环保工作不断深化和加强,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强化依法规范管理,2007年完成了《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修改草案的拟定和报送工作,条例修改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把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关。禁止批准水泥、造纸、印染、钢铁、电解铝等能耗、水耗和排污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岛外区域停止批准使用燃煤锅炉。贯彻落实总量减排、区域调配原则,对采取措施后仍需排放COD和SO2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福建省环保局要求,通过区域削减、“点对点”的削减调剂方法解决总量指标来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总量,确保完成污染物总量的减排目标。继续推行污染物排放“减半”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2007年,全市受理审批新建项目5453个,否定建设项目452个。

环境监理

2007年,为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遏制违法排污行为,加大了排污费征收和行政处罚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2007年,环保局共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301份,实施行政处罚2499件,罚款619.22万元,对108家企业作出责令停止生产,取缔10家“十五”小企业。处理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车辆2163辆,罚款128.12万元。2007年度,增加了锅炉二氧化硫、建筑施工工地和生活噪声、畜禽养殖等排污费的征收,扩大了排污征收面,加大了排污费征收力度;全市排污费征收扩大到5346家,同比去年(5068家)增加278家,增长率5.49%;已入库7808.33万元,同比去年(5905.58万元)增加1902.75万元,增长率为32.2%,创历史新高。从而提高了违法排污成本,促进了重点污染企业治理达标。

环保科研

环保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基本完成《厦门市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的修订工作;完成了《厦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报告》和《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及《厦门市空气质量综合管理模型》的编制和上报;开展了《3S技术测量厦门市生态资产研究》、《厦门市生态足迹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畜禽粪便零排放、生态型生物酵素开发研究》和《厦门市农村生态环保示范基地建设》等4个研究课题,并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 厦门在行动》获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成果专著一等奖,与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厦门管辖海域水环境容量研究》课题荣获2007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环保新技术试验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入开展发酵式生态型养殖模式试验,并取得新进展;二是启动利用生态透析方法修复水体试验;三是开展运用非金属矿再生造纸废水处理专利技术,实施造纸废水、污泥双零排放试验,并取得成功,每回收一吨造纸废水、污泥,可节约成本10~50余元,而且与原来废水简单处理后直接回用相比,提高了纸产品的品质,既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四是积极引进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要求的污染治理新技术,既降低物耗、水耗,又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五是开展了汽车尾气治理技术、水煤浆技术、新能源技术试验和研究。

环境宣传与教育

2007年,共播出厦门环保电视新闻81条;刊发各类环境新闻报道稿件654篇;编发了四期《厦门环境与生态》双月刊及一期“六·五”专刊,刊发文章共133篇;拍摄制作并播出了八档《环保视点》、九档《10’关注》及三档《沟通》电视专题栏目,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大大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活动和举办各类环保知识、绘画和摄影比赛及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2007年思明区莲花五村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社区”,目前厦门拥有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新创建33所绿色学校。通过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厦门)活动”,指导NGO开展各项环保活动,做好《中国环境报》和《环境与发展报》发行工作等方式,环境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环境监测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对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顺利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确保2008年污染源普查基础数据准确可靠;基本建立了减排监测体系和环境应急预警体系,通过建设饮用水源、重点工业污染源、海域环境、空气环境、污水处理厂等自动在线监控设施,提高了监测能力与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开展厦门市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工作;积极筹建农业环境监测实验室;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机动车排气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全年完成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实验室)量3.0万个;污染源监测3600厂次、数据量9.5万个。

 


公众参与

 

环保投诉

2007年环保系统受理全市环境污染举报投诉及来信来访5662件,其中噪声1179件,占总投诉的32.67%;废水351件,占9.72%;废气1691件,占46.86%;其他388件,占10.75%。信访投诉件办结件数为3445件,信访投诉办结率95.46%。

2007年厦门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77.76%。

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

本年度,办理市、区两级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计37件,均已按期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厦门环境检测、厦门空气检测、厦门环评检测、厦门装修材料检测---福建力普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厦门分站